关闭→

在哺乳期,补充叶酸还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时间:2022-10-25 12:16:03 备孕期叶酸

7.jpg

在《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中提出:“推荐哺乳期妇女除经常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外,继续增补叶酸。哺乳期叶酸增补剂量建议为0.4 mg/d1片斯利安叶酸片)。”为什么哺乳期还需要补充叶酸呢?补充叶酸还能发挥哪些作用呢?下面为大家一一解答。

由于哺乳的需要,哺乳期的妈妈对营养的需求更高,因此对比正常成人,哺乳期妈妈更容易缺乏叶酸。研究显示,哺乳期妇女血液叶酸水平低于未哺乳妇女。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源匮乏地区,50%以上的产妇存在叶酸缺乏,另一项研究指出,即使食用叶酸强化食品,仍有约32%的妇女存在哺乳期叶酸缺乏。叶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对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母乳无疑是身体发育所需叶酸的主要来源。哺乳期妈妈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叶酸,血里面的叶酸浓度会持续降低。这种情况会伴随着哺乳期的延长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哺乳期越长,哺乳期妈妈体内的叶酸含量就会越低。

3.jpg

补充叶酸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一、预防贫血。叶酸缺乏一般要历经膳食叶酸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加造成血清叶酸水平下降,引起红细胞叶酸水平下降、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造成骨髓和其他快速增殖组织巨细胞改变,最终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多个阶段。未补充叶酸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叶酸相关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率高于叶酸补充人群。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哺乳期补充叶酸可提高红细胞叶酸和血红蛋白水平。

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叶酸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修订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5 μ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机制,可能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增强血小板功能和促进血栓形成等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6 μmol/L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降低25%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降低11%的冠心病发生风险和19%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叶酸可以降低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痴呆的风险。从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人群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较高,所以,在围孕期、哺乳期服用叶酸就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事实上,即使对于一般人群,叶酸摄入量也较难满足生理消耗需求;尤其对于叶酸缺乏高危人群,像哺乳期妈妈应进一步采用叶酸补充或强化食物等措施,建议每天服用1片斯利安叶酸片以改善叶酸缺乏状况。

8.jpg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J].医药导报,2021,40(01):1-19.

[2]. TAMURA T, PICCIANO M F. Folate and human reproduction[J]. Am J Clin Nutr, 2006, 83(5):993-1016.

[3]. ARIMOND M, WIESMANN D, BECQUEY E, et al. Simple food group diversity indicators predict micronutrient adequacy of women's diets in 5 diverse, resource-poor settings[J]. J Nutr, 2010, 140(11):2059S-2069S.

[4]. SHERWOOD K L, HOUGHTON L A, TARASUK V, et al. Onethird of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 may not be meeting their folate requirements from diet alone based on mandated levels of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J]. J Nutr, 2006, 136(11):2820-2826.

[5]. STAMM R A, HOUGHTON L A. Nutrient intake values for folate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vary widely around the world[J]. Nutrients, 2013, 5(10):3920-3947.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7]. CLARKE R, COLLINS R, ARNESEN E, et al. Homocysteine and risk of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meta-analysis[J]. JAMA, 2002, 288(16):2015-2022.


.